2009年4月12日星期日

香港還重視文化產業?

近日香港特區政府重提文化產業,舒緩金融海嘯後的失業狀況。特區政府似乎衹聞樓梯響,不見政策行,沒有聽胡領導說,查找不足,意見照聽,行動照舊。筆者擇錄和姚偉雄編輯

識•消費II:飲食•時尚•新媒體自己所著一章,不妨拋磚引玉:




香港文化產業在上世紀大放異彩:唐滌生、任、白的粵曲,邵氏的宮闈和武打片,新浪潮電影,許冠傑的廣東歌,本地漫畫,王家衛,以及港產玩具創作figures,誰敢說香港人沒有創意?大眾對香港的創意工業,往往以「拿來主義」作主導,事事要成本效益計算,漠視一些有潛質的創作,例如一些本地網絡歌手。


媒體企業捕風捉影,買當時得令的潮流媒體版權,娛樂大眾,而不是像英國廣播公司 (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) 那樣,教育大眾,提高藝術的認知和品味。縱使英國有狗仔隊,國民在政見評論和文藝教育有一定的水平。 反觀香港,電視媒體製作新聞,肥皂劇,或年輕男女的旅遊節目,其餘買國內或外國製作節目,教育大眾的任務則交由香港電負責。可是,香港電節目佔總體電視時段一個很少百份比。這種惡性循環,電視媒體沒有需要提高觀眾口味,以維持成本效益﹔觀眾持英語所謂的「 let-go 心態,喜歡便看,不喜歡便關機,造成節目水準不能提高的惡性循環。教育以考試成績作準,學生要求標準答案,媒體要觀眾把節目照單全收,試問怎樣培養創意?有香港設計學者製造異類設計品,在街頭給途人實驗使用,但落得緣木求魚--途人失了興趣,或失卻耐性,或沒有時間去了解。


消費大於個人洞察、思考、品評、創作,正是令香港文化產業內容枯竭的主導誘因。



要消費和創意取得平衡,並不是很容易。鮑曼(Zygmunt Bauman) 指出藝術要了滲入管理、消費,是必要之惡。藝術挑戰某類社會尺度,和管理的理性程序、遵循,有著不可分割的衝突。 藝術的自由創作意志和自我表達(或個人風格、個性),借用市場推廣,但臣服於即時消費、即時快感、即時利潤的市場價值偏好安廸沃可 (Andy Warhol) 複製金寶湯的廣告映像,正好突顯和仿諷 (parody) 藝術和商業價值的矛盾。

故此,鮑曼指出,藝術創作的傳承取決於大要素。其一、藝術是不斷改進,臻善完美,正正和藝術管理和事事要即時消費相互衝突,尋求妥協;其二、藝術鑑賞要求鑑賞者明察秋毫、想象和洞見,鑑賞者的教育水平和審美能力有一定水準才成。鮑曼憶述他走過阿姆斯特丹的藝術博物館,影像播放最終顯示水桶地拖擱在牆角上,清潔工人正在用下午茶,其他的物件則走出視覺以外。影象的流動,引發鮑曼想像物件和廢物的對換關係。更深一層,布希亞(Jean Baudrillard)在其攝影集序言指出,的攝影被人指為「壞男孩」(enfant terrible) ,因為照片總是收集見不到或一瞬即逝的恐佈事實


藝術的鑑賞開拓觀賞者眼界,看到悲慘世界和社會不公義,提昇觀賞的層次



從日常生活的事例,悟出背後道理來,這一種聯想超於視覺和聽覺的快感,亦所謂審美探索人性的善與真,超越藝術本身市場價值。亞理斯多德所說悲劇的形式高於喜劇,往往在劇情中探索人的善與惡,悲與喜,作為指導人的行動,賦予社會意義。伊帕底斯王(Oedipus Rex) 兒子弒父取母,愛慾與仇恨的情意結;哈姆雷特拿著骷髏頭,面對復仇與死亡之間的猶豫。更有甚者,王爾德 (Oscar Wild)改編聖經故事,筆下希律王女兒莎樂美(Salome),報復拒愛,堅持忠貞的約翰洗者(John the Baptist),跳七重紗脫衣舞,討好希律王,把約翰洗者殺死。後來希律王發現莎樂美攬著約翰洗者的頭顱,淫溺於生慾與死慾之間,希律王大驚,日後莎樂美會否用此對付他,便乾脆地把喪心病狂的莎樂美殺死了。本地例子?當然有。唐滌生《帝女花》最後一幕,「落花滿天蔽月光」,本來花好月圓,周世顯和長平公主可圓滿收場,奈何清兵入關,俘虜崇禎皇帝。「落花」在中國詩詞,有悲愁之意。落花蔽月,淒厲之美。試想不識中國文學歷史,怎樣明白唐滌生筆下人物的悲劇和淒咽?鮑曼指出,消費強調即時性、現在式,使人忘了歷史,引申消費中創意枯竭的問題。


無論政府資助的小眾藝術節目,或消費大眾媒介商品,其創作的延續取決以下因素:



第一、筆者首先想一項創作項目可否成一項被受社會重視的活動,成為競賽,創作人互相切磋技藝的條件。桑籟德 (Richard Sennett) 和妻子莎森 (Saskia Sassen) 在蘇聯面臨解體前參觀莫斯科的郊區屋宇,見它們破落殘舊,那帶他們的導遊回應:人民不理也罷──他們把道德心拋諸腦後。 桑籟德引申工藝提昇需要競賽或市場競爭。筆者強調競賽成為提昇工藝和創意的必要條伴,並不是二十世紀的事。伊里雅斯研究莫扎特生平,研究當時社會條件,得出一個結論:德奧地區教皇樞機領地分散,養活一大班宮庭音樂師,以自己的才華,希望同較富裕的樞機做事。反觀大英帝國,本身不需要那麼多宮庭樂師,莫扎特以後,古典音樂發展在德奧地區。


正當家長督促子女學鋼琴,有志於鋼琴演奏作終生事業的學子,面對像日劇《交響情人夢》主角千秋真不能去外國進修的那種心結,尤其是香港這個小地方,競賽和切磋的機會自然少得多。當然郎朗和李雲迪的成名例子(筆者不能說他們是成功例子),只證明他們利用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出前所入境便利,並不證明香港增加古典音樂競賽和切磋的機會。鋼琴演奏者在全球化世代,比莫扎時那時代更面對更多的挑戰。


第二、創意的規模和競爭是雙生兒。正如《麥兜故事》一樣,麥兜的普及和成為香港本土文化的標記, 變成畢業贈送的毛公仔、文具及其他週邊產品。一類創作變成文化產業,關鍵是否突破當地的接受和普及。文化產業的延申,就是把意象變成眾多可欲的產品 另一方面,茶餐廳不是香港本土的集體回憶,而且帶來即時的快感和體驗。飲食集團和街角一隅的鋪子都標榜茶餐廳。誠然不同裝璜,室內氣氛,特色小吃,各自表述。各類茶餐廳既競爭、又共存,正是別具文化特色消費總


第三、藝術,創新媒體、服務多少挑戰既定術政治和道德尺度,其成功與否,視乎社會人士和觀眾的容忍和容許。二十世紀前衛藝術 (avant grade)處處挑戰既得利益者的藝術續值、政治、道德,採取一個極端的位置。 莫扎特歌劇唐喬望尼 (Don Giovanni) ,其主角唐喬望尼玩世不恭,花言巧語,出賣僕人,最終受盡天譴,甚具有反世襲諸候意味,皇公貴冑亦有人不悅。香港的大眾媒體為自身成本效益,做一些「出位」的節目,而不敢做一些像新 浪潮的電影,大膽挑戰觀眾觀念和可接受的尺度。本書關於選美兩章,正揭示箇中間題。第九章分析港男選美,其內容和形式和香港小姐選美差不多,袛是以女性覬 覦男性裸露身體,慾望沸騰和尖叫,這樣可否叫「創意」?


正如布希亞論身體與消費,身體各部位的自覺,不但自戀投情,而且把自己的身體變成投資。以港男選美作例子,一旦搏得知名度,廣告合約自然來。另一章觀察中國大陸媒體選美,趨向中性打扮,甚至加油!好男兒一反男性剛陽美,觀眾網上投票,取一臉稚氣的馬天宇,和中性打扮,巔倒眾生的超級女聲的李宇春。回歸十年,內地選美節目論其聲勢和接受程度,已大大超越香港了。


歸 根究底,媒體影像審美後的道德判斷,正正因擾香港創意教育。一般家長和學校以訓示方式叫學生「不准做甚麼」,不指出影像審美與道德判斷之間爭論,套入生活 的景況中,筆者直言是最懶惰的教育。早陣子鬧得熾熱的男女影星「艷照門」事件,網民紛紛把上床錄像下載,這是藝術麼?友人揶揄行為裝置藝術,有人吊白老 鼠,是否宣告一種痛苦和死亡美學,還是虐畜?可否打著十九世紀波希米亞藝術口號──為藝術而藝術 (l’art pour l’art) ──抗辯藝術自主? 甚至當過中學老師的本地學者湯禎兆,隻身到日本研究AV(成人電影)產業,心裏有掙扎,可是發現演員製作認真,薪金低,但表現專業。 可是,香港的學子怎會花時間思考?簡單說一句,審美後的道德判斷拒絕熱切討論,反覆思考,往往是破壞追求道德生活的根源。


其 實,藝術和創意中的政治,令公眾重新反思習以為常的政治想法和實踐,引發公共空間討論,不只個人的藝術表達。某商號手機網絡的廣告,不論楊過小龍女練 功,一按穴唱歌的攪笑廣告,或者貼身服務,把握商機的實務網絡推銷,意識型態上都是資本投資製造不同生活風格的消費者。聖誕老人的消費,五光十色之餘,美 感背後耗用幾多地球資源?可否推擴綠色消費的生活美學?筆者認定政府的藝術保育和教育之餘,亦應該包容藝術背後的政治異見和挑戰?


筆者並不擔心香港回到江 青時代,非我族類者,排擠於藝術與政治領域之外,藝術淪為政治工具;筆者反而質疑英國殖民地培養的政府官員,以有限的知識和藝術修養,怎樣推行創意的保育 政策?特首
曾蔭權昨年到北京參觀798藝術區,見藝術家俞娜展出她自拍巨型裸照,不禁驚訝,原來北京的藝術尺度跨進一大步。 筆者不禁汗顏,香港官員和決策者,藝術衹等同英國小說和西洋古典音樂,恐不知本地藝術的內容,而揣摩上意,厚此薄彼,藝術祗成為政治奉承,或小數人的消閒,不是大眾的教育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